杏彩体育习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新时代10多年来,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多项高水平国际赛事。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激发全动热情,无不闪现政协的身影。
近日,巴黎奥运会引人瞩目的同时,在辽宁沈阳,“振兴杯”2024铁西区首届“厂BA”淘汰赛也激战正酣。
辽宁在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去年,辽宁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目标定位。在辽宁,体育与文旅正越走越近、交融互生,体育赛事和体育制造业同时发力,体育健身休闲消费日渐红火。
据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曹阳介绍,2023年法库飞行大会累计吸引观众42万人次到场观看、CBA辽篮在沈阳主场的比赛“一票难求”辽宁省百万市民上冰雪系列活动、辽宁省第五届全民冰雪运动会相继举办,超10万人次参与了近200场次的冰雪赛事活动。体育活动为地方经济、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而今,辽宁正在形成“两核四区多基地”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日前,辽宁省政协以“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省政协主席周波表示,要高度重视文体旅融合发展,准确把握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趋势和大众文体旅消费升级新需求,打造龙头产品、龙头赛事、龙头企业,实现文体旅在更高水平、更宽范围、更深层次融合、融通。
省政协委员、大连市足球运动学校训练科科长于颖在会上发言,建议发展壮大体育服务业、做优做强体育制造业,支持装备制造、金融、地产、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认定一批示范企业,推动打造出体育领域里的“单项冠军”。
今年2月27日,冬运会进入“辽宁时间”。在2024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郝鹏表示,要以筹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为契机,做强做优冰雪经济。
在省政协委员、辽阳市弓长岭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利儒看来,全省现有的冰雪企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应突出加大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培育力度,创建和培育冰雪装备品牌,提高技术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李利则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内具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冰上运动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支持有条件的冰雪竞技场馆和场地向社会开放,提升冰雪场地运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服务大众。
“冰雪运动本是辽宁的优势资源,但长期以来辽宁缺少国内叫得响的冰雪运动目的城市和雪场。”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吴军也建议,对省内现有的以及即将为“十五冬”建设的相关场馆进行统筹,重点将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宁冰上运动中心等打造成为拥有国内外良好知名度,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休闲体育场所;积极承办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等赛事,在实现相关场馆测试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辽宁冰雪运动资源的知名度。
2025年,“十五运会”将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这不仅是一件体育盛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的“助跑器”。
早在2021年广东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常委霍启山就提交提案,建言加速推进粤港澳三地的体育产业发展,并建议粤港澳三地牵头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同年8月,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十五运会”的消息正式官宣,期望成为现实。
但霍启山关注大湾区体育事业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今年,他又提交了《完善湾区体育资源对接,融入国家体育发展大局的提案》,建议完善文体专业人员的专业资格互认制度,建立大湾区体育产业合作平台,以促进大湾区文体产业融合发展。
“赛事将是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成果的展现,有助于吸引港澳人才到内地发展。”霍启山还建议,大湾区各市政府鼓励民间增加组织体育主题交流的次数,鼓励商业机构面向港澳招揽实习生,让内地与港澳地区体育人才有机会进一步加深认识,寻找合作机遇。也可考虑在大湾区政府文体部门或事业单位设置专门岗位,为北上港澳青年提供对接服务。
省政协委员郭永亮认为杏彩体育,“十五运会”不仅促进粤港澳体育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志愿服务交流提供了平台。“届时将会在三地招募大量志愿者,需要共同建立统一的指导纲要和操作手册,明确规定志愿者的职责、权益和执行标准。”他建议打造并推动“大湾区i志愿服务平台”成为三地志愿者统一管理的官方系统,实现湾区志愿服务网络化,提供一站式培训与实践,让志愿服务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最佳黏合剂。
这些建议均得到省体育局的肯定和支持。下一步,广东省将深入开展粤港澳地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交流与互动,联合港澳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品牌赛事;着力推进体育人才交流合作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体育人才便捷流动。
“十五运会”的筹办举办,不仅要在办赛、参赛、观赛等方面树立标杆,赛后,这些体育场馆还将再利用,服务全民健身活动。
“提前谋划场馆赛后开发利用,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成果,更好地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省政协委员郑林栋建议,积极引进足球、篮球等有影响力的职业俱乐部根植运动会场馆,定期举办职业赛事为场馆持续引流,促进竞赛表演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场馆“自我造血”功能。同时,强化多元业态开发,促进场馆冠名权、空间运营权、赛事赞助权、赛事转播权等产业要素高效配置,积极引进和培育文艺演出、体育培训、会议展览、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各类商业资源入驻。
省政协委员徐中秋也认为,应紧抓赛事发展机遇,重视赛事遗产规划,形成完整的赛事产业链,保障赛事后相关产业运行,从而提升经济开放能力,刺激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从人员到规则,从场地到产业,在“十五运会”的筹办和举办中,粤港澳“三向奔赴”贯穿全过程,大湾区一体化进程成果将陆续涌现
近年来,四川省委把发展体育事业摆在四川省工作重要位置,把建设体育强省作为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一件大事来抓。四川省政协积极参与,在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在全省各级政协委员的参与、助力下,四川成功举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羽毛球汤尤杯等赛事,并成功申报了2025年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四川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极大提升,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
近日,部分成都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围坐在一起,围绕“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开展协商议政。如何统筹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不少委员就增强全民体育热情、完善群众赛事活动体系谈起了自己的看法。
“生活体育作为一种以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为宗旨的运动形态,与我市所展现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一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邓兴明委员认为,要深入开发从幼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体育服务产品,打造全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场景,满足广大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积极拓展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跨境服务等六大新兴服务形态,更好引领生活服务业的高端消费和绿色消费。
邓兴明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委员们建议,加强各级全民健身活动与重大体育赛事、重大节庆活动的有效衔接和配套组织,融入当地民俗、非遗、美食、节庆等文化特色,大力打造“社区趣味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策划举办街头篮球、社区羽毛球等系列比赛,持续组织开展全市老年人运动会、幼儿体育大会;举办体育节、楼宇运动季等活动,积极带动当地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品牌赛事、特色体育项目等开发,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力争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打造人人可参与的群众体育赛事发展体系。
“成都已经成功举办过多项国际级赛事,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沿着这一成功路径,进一步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殷剑委员提出,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继续积极申办引进更多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不断提升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影响力。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代表参加各类赛事,让传统的体育赛事成为扩大对外交流的新窗口。
两个多小时里杏彩体育,委员们畅所欲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气氛热烈。参会人员一致表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一体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添砖加瓦,共同守护这座宜居之城、活力之城、梦想之城、幸福之城。
“全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文体设施建设与运营工作,将公共文体设施运行情况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先后制定出台了《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延安市全面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规范性文件,为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614个,每万人拥有38个。”“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摔跤、乒乓球、山地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
日前,陕西省延安市政协组织委员就全市文体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开展调研时,全市体育事业取得的成绩让委员们备受鼓舞。与此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进入大家的视野。
“近年来,洛川县城建设发展较快,但在全县新建居民小区中,几乎没有一处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体育健身设施,导致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困难较大。”调研组了解到,全市目前还有2个县无体育场、5个县无体育馆、10个县无全民健身中心、8个县无体育公园,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3平方米,影响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此外,还存在文体设施利用不充分,管理维护不到位;体育产业体系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不足;信息化运营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杏彩体育。
洛川县政协结合当地现状,发出要积极申请项目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稳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健身创造更优越条件的呼吁。委员们建议,要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全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新区建设、老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的改造中,留出相应的体育健身用地。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区,要按照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增加资金投入,集中财力新建一批市属和县(市、区)属体育场馆,使之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口规模,有序实施农村地区体育场地建设。
去年10月,“首届延安新九一扩大运动会”在延安新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厂矿企业等的运动员,围绕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10个竞赛项目,集中进行了6天的比赛。运动会受到市民的广泛赞誉。对此,委员们提出,要结合延安特色文化,打造优质体育品牌,在积极承办全国、省级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继续打造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赛事,举办延安红色马拉松赛、社区运动会等,不断提升品牌带动引领作用。
委员们还建议,要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推动体育场所资源更新和信息共享,特别是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依托传统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创新体育设施管理运营理念,推进体育设施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体育设施管理运营提档升级;建强人才队伍,为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教育强区到体育强区,全区进一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未来期待加快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今年立夏前夕,晋安区政协组织开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民主监督活动,委员们如是说。
“一年一小步,六年一大步。”作为福州市的年轻城区,晋安区通过大手笔、大建设、大思路,开拓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格局。当天,委员们深入晋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晋安区少体校等地,实地察看体育场所建设以及体育项目开展情况,详细了解全区体教融合工作的亮点、特色,听取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关于体教融合工作举措、机制成效以及未来计划的情况通报。
据悉,晋安区是最早着手“体教融合”发展,并深耕多年的区县。其中,晋安区少体校创办于1986年,现开设有田径、射箭、游泳、举重等6个重点项目,业余训练以区少体校为中心辐射全区5个基地校11个驻点校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工作,已有各运动队训练人数1500人,先后向国家、省、市输送不少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等赛场上摘金夺银。
“既要融健康,又要融体校融竞技融特色融发展,持续开展阳光体育节各类比赛,激发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热情,探索推进区队校办模式,形成具有晋安特色的青少年竞技人才培训模式。”现场,委员们对晋安区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着力健全体教融合发展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和学校场所建设、巩固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阵地等方面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去年以来,福州市强化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展现城市实力、重大赛事显示国际风范、全民健身增进群众福祉、体育产业蓄势赋能发展“四大功能”,全市体育场地数量增加至2.7万个,居全省首位,并以打造“精品社区”“妇女儿童友好城市”等为抓手,实施10类400多个中小型体育场地设施项目,“一地一公园”地标运动带基本形成,全市建成开放智慧体育公园9处,在建智慧体育公园5处,亦居全省首位。
对此,区政协主席张忠健表示,孩子的生命里,不该只有静止的文字,也要有温热的汗水。体育是一门学科,更应是一门科学。要积极融入打造“特色体育强市”、建设健康福州的目标,突出全区的体育优势,培育创办晋安体育特色学校,做到“育体”与“育心”有效融合,真正把“体教融合”工作落到实处,把“体教融合”工作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体教融合、协同育人“晋安样板”,加快打造更多“品牌型”体育项目,形成具有全区特色的体育品牌集群。